学院首页>>职教研究

高职信息与动态2016年第八期

科研与职教发展处编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31日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6年年会在江西南昌召开——质量·开放·融合

10月28日至29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6年年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会议围绕“质量·开放·融合”主题,展示全国高职院校在提升质量、开放创新、融合发展的经验和成果,探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和路径,研究高职教育落实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的思路和做法。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副司长王扬南,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黄小华、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副厅长郭奕珊,省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胡钊芳等领导出席会议。王继平巡视员作会议主旨讲话,回顾了高职教育取得的成绩,对高职教育进一步明确方向和定位,在新的起点上开启高职教育新的“长征”提出具体要求。

开幕式

江西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致辞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作会议主旨讲话

会议认为,“十二五”期间高职教育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国家顶层设计、地方协同创新、行业企业主动参与、高职院校锐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改善了高等教育供给结构;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一批优势高职院校脱颖而出;服务发展的成效更加明显;校企合作成为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办学制度;在稳定就业、促进公平、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期和攻坚期。高职教育距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要求还有差距。高职教育担负着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双重使命,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责任担当,继续坚持和发扬先行先试、敢为人先、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干事创业精神,努力破除前进中的障碍,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会议强调,高职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发扬“长征”精神,牢牢把握提高质量中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坚持服务导向,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群众需要的能力;坚持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坚持改革创新,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坚持开放办学,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坚持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坚持党的领导,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不忘初心、坚定方向,坚持根本、深化改革,努力把高职教育提升到新的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针对如何突出高职院校主体作用,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聚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教学新生态;回顾示范校建设历程,总结经验成果,探讨优质校建设思路与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促进校企交流合作,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等当前高职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组织的“质量·开放·融合”成果展,集中展示了高职教育战线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创新、创新与创业、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国际合作办学、社会服务能力、产教融合与工匠精神、学校文化建设等8个主题253个典型案例,较全面地反映了高职教育战线创新发展取得的成果。

全国500多所高职院校,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委,江西省教育厅等7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等7家社会团体和组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等4所境内外高校专家,物流、机械等7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瑞士GF集团、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26家企事业单位,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江西教育电视台等16家中央和地方媒体,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等3家教育研究机构,共计9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



优质高职怎么建?真正产学融合!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年会上,与会者热议

“我们学校一不追求世界排名,二不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我们要做两件事:一是我的学生毕业后企业抢着要;二是要为产业服务解决实际问题。”在近日举行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年会上,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校长葛自祥的一番话引来了与会者的掌声。

高等职业教育该往哪里走?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这是高职院校的“掌门人”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一位东部地区的校长告诉记者:“经历了2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在稳定就业、促进公平、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有些发展较快的院校进入了‘高原期’,有些院校的发展还面临困境。”

“要坚持正确的定位和方向。牢牢把握提高质量的中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在主旨报告中定了调。

据了解,为了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去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截至目前,广东、湖南等十余个省份已出台本省当地的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并开始了一流高职、卓越高职等优质校建设工作,努力推动“高原”变成“高峰”。

“优质校怎么建?与过去的示范校、骨干校有何不同?”与会者对此颇为关心。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顾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马树超在报告中指出:“示范校抓的是工学结合的重点专业建设,骨干校建设重点抓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优质校则要实现真正的产学融合。”

“像过去那样由中央财政集中投入少数学校发展的做法行不通了。优质校建设主要是引导地方延续扶优扶强的做法,同时也传递不进则退的压力,让想干事、能干成事的学校随时有机会。”教育部职成司高职发展处处长林宇提出优质校建设的4个“坚持”,即坚持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效果;坚持围绕专业建设,调整结构、改善条件、发展师资;坚持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坚持开放办学,提高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扩大国际影响。(本报首席记者高靓)

《中国教育报》2016111日第3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6111

 


优质校建设,高职改革举起“新标杆”

上月底于南昌召开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共设计了五个主题分论坛。其中一个分论坛的火爆程度,远超组委会想象,受场地限制和出于安全考虑,组委会在开场时不得不采取了限流措施。这个分论坛的主题就是——“从示范到优质:回顾与展望”。可以说,在高职战线,当下院校长们最关注的莫过于“优质校建设”这一话题了。论坛找准“痛点”,邀请了高职教育专家、示范(骨干)院校领导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代表,一起回顾示范院校建设历程,总结经验成果,探讨优质校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从示范到优质,扶优扶强政策延续

    2006年至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10年来,项目建设院校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去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为高职战线树立起改革发展的“新标杆”。

    那么,示范校、骨干校和优质校建设到底是怎样一个关系?有着怎样一个发展脉络?

    用教育部高职发展处处长林宇的话来说,示范校建设,关键是解决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最显著的变化是,对高职院校‘本科压缩饼干’的诟病基本没有了。”确实,如今这个词基本成为了历史,很少再被人提及。

    “500个专业,每个专业平均500万的投入,示范校做了一批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希望由此形成专业发展标准。”高职研究领域著名专家、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协作委员会副会长马树超解读示范校建设初衷。在谈到成效时,他非常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査建中的总结:逐步成熟的面向职场模式,正在深化的产学合作关系,双师教学团队的理念和机制,紧跟市场的观念和体制,对职场中层人才需求的了解和把握,服务地方和行业企业的意识。

    百所示范校建设之后,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继续推进,新增建设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全国高职高专校联会副秘书长童卫军用了3年时间对骨干校建设进行绩效评价,撰写出40多万字的评价报告。他认为,骨干校建设重点探索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而正是骨干校的先行先试,倒逼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校企合作、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顶岗实习补贴、兼职教师课时补贴和实训耗材补贴等配套政策,使骨干校的创新经验上升为制度化成果,整体优化了高职的发展环境,提升了产教融合的契合度。

    在他的报告中,骨干校在教学成果奖、资源库建设、技能大赛、生源质量、就业质量等教育教学改革等人才培养等关键指标上,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比如,《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了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其中25所是国家骨干院校,显示了骨干院校在服务区域行业企业方面的独特贡献。“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骨干校平均值是全国高职院校平均值的3.2倍。

    “示范校建设重点抓的是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骨干校建设重点抓的是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而优质高职建设则重点抓产教融合的院校整体质量提升。”马树超.为示范校、骨干校和优质校建设理清逻辑关系。

    林宇对此表示赞同,并进一步阐释:“工学结合是在教学层面,校企合作是在办学层面,而产教融合则是在管理层面。”为何要启动优质校建设,林宇认为,主要基于三种考虑:一是延续扶优扶强的政策,对于建设基础好、改革意识领先的院校重点投入,率先突破。二是传递不进则退的压力,示范校、骨干校不是永远贴上标签,优质校建设不是其他学校就没有机会。三是起到举旗的作用,可以凝聚人心。国家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优质校建设就是高职院校“双一流”。

    优质校怎么建,产教融合是主线

    “在优质校建设中,必须体现国家的新要求。”马树超指出,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要求“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因此,要把产教融合作为优质校建设的主线。

    对于优质校要实现的目标,马树超概括为六个方面: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要实现这六个方面,产教融合是必备前提。”因此,马树超希望高职院校以产教融合为建设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优质校建设有没有标准?我认为有,要坚持这四点。”林宇提出,一要坚持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深化促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教育部正在推行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正是推动校企合作制度化的有效手段”。二要坚持围绕专业建设,调整结构、改善条件、提振师资,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专业办得好坏,决定了学校的特色和质量”。三要坚持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在教学信息化方面下大力气,不仅是资源信息化,关键是在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考核上把信息化手段用起来”。四是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扩大对外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和推动经济发展能力,提高社会服务附加值。”林宇强调,这四点不仅优质校建设要遵循,也是所有高职院校发展都要遵循的。

    湖南省2015年启动了卓越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可以算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地方版”。湖南计划立项建设20所左右卓越高职院校。在2015年立项的8所卓越高职院校中,有4所原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没能入选,而有3所非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成功立项,湖南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就是3所院校之一。院长朱厚望在论坛上介绍,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长沙航院校立足军队航空修理,紧贴军队士官培养,拓展中航工业制造、民用和通用航空,面向航空维修、航空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打造航空特色专业品牌,形成了准确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发展思路和科学的发展模式。而对接航空产业,打造一流特色航空专业群,也带动了学院一流教师团队的建设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得到很大提升。

    后示范优质校建设,仍需财政有效支持

    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中央财政对于示范校的500个专业,给予了每个专业500万元的支持;在国家骨干校建设中,中央财政投入了20亿元。与示范校、骨干校建设不同的是,截至目前,优质校建设并未从中央财政获得支持,由此,一些省份处于观望之中。

    同样没有落地的还有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的其他一些工作。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扬南在会上介绍,行动计划发布后,一些省份积极主动承接各项建设任务,项目投入经费达到200多个亿。截至目前,有13个省印发了省一级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所列81个项目,由省牵头落实参与的有71项,行动计划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取决于省级政府。”王扬南强调。

    对于这种状况,林宇感到有些着急。他在会上表示,虽然当前优质校建设是由地方先行投入,但教育部也在争取国家层面能加大投入。“地方优先支持建设的优质校理所当然会成为国家优质校的候选学校。如果中央财政有投入,现在就是后续项目的起点。希望地方不要再等、不要再看,抓紧启动这项工作。”林宇说得很直白。

    据了解,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强化了绩效考核,教育部为此制定了一些细化指标并每年采集。三年建设期满后,每个项目要有绩效报告,各地任务和项目实际完成情况将作为中央财政改革绩效奖惩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验收的重要依据。

    童卫军在编制骨干校绩效评价报告时发现,2015年只有54所骨干校生均拨款达到 12000元以上,比验收时减少了13所。其中地市级政府主办的骨干校有13所达到12000元以上,较验收时减少了7所,因此地方政府还需要继续努力。他深切感到,只有“中央财政给力、地方财政努力、行业企业发力、骨干院校出力”,才能形成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合力。“专项资金引导改革发展是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政府引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他建议,中央财政的专项引导资金能够和财政转移支付并行,这样更有利高职院校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争创“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的优质高职院校。

   中国教育报  记者:翟帆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6118

 

 

试点现代学徒制,“师傅”从何处寻?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端可以回溯到绵延数千年的古老职业教育形式——学徒制。虽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学徒制曾一度呈现出衰弱的态势,但是,它却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存在于职业教育历史嬗变之中。上世纪8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种类变化加剧,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学徒制受到人们的检视,在荷兰、英国、丹麦与澳大利亚等国“复兴”,并被冠以“现代”性,或曰“现代学徒制”。

    我们在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和研究中,不能忽略一个影响学徒制质量的重要因素——现代师傅。“名师出高徒”为亘古不变的真理。随着现代学徒制的悄然复兴与试点工作逐渐完善,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关键作用的“师傅”,与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始终是“源”与“流”的关系。因而,聚焦现代师傅的研究,是现代学徒制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师傅,作为一种在传统文化中与父母并驾齐驱的尊贵称谓,在国内外历史中是受人敬仰的角色存在。在学徒制中,师徒双方是父亲与儿子、师傅与徒弟的双重关系,既是生产中的实践共同体,又是精神传承的情感共同体。传统学徒制中,即使学徒早已出师,但只要是继续从事本行业,一般都会以师徒之礼对待师傅。学徒制精髓真谛可归结为:融洽亲密的亲情、言传身教的指导与精湛高超的技艺。现代学徒制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种文化精髓的一种深层次接纳。

    当前,职业院校可从传统学徒制中找寻融洽和谐的师徒温情,打破传统学校教育严格的课时限制,在学徒进行技艺学习时,师傅亦师亦友,有利于增进师生关系。此外,当代社会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使得学徒制的教育功能回归。师傅对产品应当拥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这种精神与现代社会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契合。重拾学徒制,对于手工业技术者而言,能够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高质量产品;对于学徒来说,能够在实际操作的真实情境中学习知识;对于市场消费者来讲,能够满足自身对产品质量的个性化需求。

    然而,目前现代学徒制师傅的角色功能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第一,现代师傅选拔标准的模糊性。对于现代师傅的职业能力、资格标准以及划分等级的条例标准还有待明晰。第二,现代师傅身份的不确定性。

    现代师傅在企业的流失及变更,不仅影响稳定的师徒关系的形成,而且会造成技艺传承的“断代”现象,不利于学徒知识与技艺习得的完整性与连贯性。第三,现代师傅角色的泛化性。现代师傅在带徒过程中所需履行的义务需要厘清,这样才能使技艺指导更具明确性。

    现代师傅,最显著的特长在于熟悉该领域的发展态势,熟知相关市场信息,善于将先进理论转化为实用技术和产品,实践经验丰富。笔者认为,在我国本土化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中,关于现代师傅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结合行业领域,进行层次选拔。现代学徒制中的现代师傅在选拔和推进时,需要结合产业技能的层次性逐步进行。第一层次是大师级层次,主要传承传统技艺。这些代表行业最高水平的技艺能人,需要为其搭建大师工作室、企业工程师工作坊等载体,不仅传授精湛的技艺,而且可将现代化生产线流程无法承载的耐心坚持、敬业乐业、谦恭自省的职业信念进行传承。第二个层次为专业能工巧匠层次,培育少量技术能手。我国推行现代学徒制,要立足区域经济特点,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业形态特点进行能工巧匠型师傅的聘请,尤其是在具有区域产业优势、岗位实践特征鲜明、适合企业化环境培养、具有良好职业发展前景的行业中进行选取。第三层次是通用专业层次,培养批量技能人才。比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著名的“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带徒工程”,每位师傅最多收6位徒弟,由师傅为徒弟量身制订培养方案并负责实施。截至2014年底,该校累计聘请市级及以上首席工人、技术能手、能工巧匠450多位,招收在校徒弟1520余名。

    二、提高身份地位,稳固师生关系。现代师傅身份难以固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师傅的身份待遇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在我国目前现代学徒制推行试点中,存在着一批拥有精湛技艺与行业经验的现代师傅,由于带徒津贴缘故,不愿意尽心传授技能甚至中途更换师傅,这些不利于技艺的系统传承,更不利于学徒的长远发展。因此校企双方须明确师傅的待遇,并且将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考核,享受带徒津贴。校企双方将现代师傅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譬如,按照2015年《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烟台职业技术学院在试点现代学徒制时,师傅享受带徒津贴,学校按照学徒岗位数量、类别给予合作企业补助——企业每接受一名学徒并经考核符合学徒培养标准,按5000元标准补助企业,其中3000元用于对师傅的奖励,2000元用于补偿企业的水电耗材费用等。

    三、厘清角色定位,践行育人之责。在我国当前推行的现代学徒制中,现代师傅存在着角色泛化的困境,需要明晰现代师傅在人才培养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师傅进行考核。笔者认为,首先,现代师傅要以提升学徒的业务技能和职业能力为重点,手把手地教授学徒业务技能。其次,现代师傅要结合培养方案,帮助学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徒的终身教育发展。再其次,现代师傅需要定期参加知识培训。从知识的完整向度看,学校教师与现代师傅对学生(学徒)的培养不是完全割裂的,并不意味着现代师傅不需要掌握理论知识。现代师傅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教育学徒。

    聚焦人才培养质量之“源”——现代师傅,或许会促使我国本土化的现代学徒制的探究与实践渐行渐好。 (作者:崔丽莉、陈明昆  浙江师范大学)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631

 


切换发展动力从就业导向迈向需求导向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如今已从最初的“就业导向”转到“职业导向”,进而迈向“需求导向”。如果说,“就业导向”是满足当下的需要,使无业者有业,“职业导向”是应对明天职场的变迁,关注特定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那么“需求导向”则是聚焦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未来变化的需要。

    需求导向:

    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新思维

    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战略性规划的推进和实施,转型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和首选命题。

    具体而言,职业教育转型发展,首先是教育对象的转型,即从主要面向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前学校职业教育转向全民大众型教育(包括职前学校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等多种类型和多元途径),从传统的一次性学历教育转向终身教育。其次是发展过程的转型。职业院校不仅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方面逐步从传统、封闭转型为现代、开放,而且着力消除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弊端,引导学校从“单纯数量规模发展思维”转型为“可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内涵发展模式。再其次是教育功能和培养内容的转型。《2015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梳理和归纳了与生涯发展和就业相关的几种主要技能类型,如基础技能、可迁移的技能和职业技能、生活技能等。国际社会对“技能”的衍生扩展,超越了过去仅仅跟“生计有关的技能”定义,成为国际社会对职业教育功能和培养内容的新建议。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外延扩张的超常规发展阶段,已开始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以质量求生存,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不二选择。释放创新原动力,让创新成为发展的基点,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创新,摆脱对“就业导向”发展老路的路径依赖,彻底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转向“需求导向”。

    “需求导向”职业教育发展与“就业导向”有着本质区别,“需求导向”更加致力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的整体性培养;更能满足学生多元价值选择,如就业准备、升学准备、工作场所学习和晋升深造、职业继续教育等;教育教学目的更加关注“学会学习”能力提升和新方法运用与掌握,聚焦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为应对可能面临的多次职业选择奠定基础;通过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等的学习,更能促使学生在一系列生活领域获得成功,包括就业、公民参与、人际关系和终身学习。

    需求导向: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任务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中市场关系的形成。

    市场决定人才需求的走向,影响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将更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考虑人才培养,强调“用户付费”,而不再完全由国家承担经费。把职业教育作为“用户付费”教育类型这一趋势,将从制度供给侧赋予受教育者更多的选择权,学生可以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途径,而不必再为自己的弱项(如基础性知识、学习基础能力等)诚惶诚恐。

    “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将引导教师和学校回归职业教育本质开展教学。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训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走进职校生生活世界,让学生参与、体验、内化、升华,真正乐学、会学;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需求,去激活他们的兴趣爱好。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也要从单一的、统一的课程体系,分层加工模式,向多元课程体系,分类加工、私人定制转变。

    需求导向:

    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新指标

    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制定的《质量术语》标准中,对质量做出如下定义:“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可见,质量是针对某一产品或实体而言的。

    具体到教育质量,“产品或实体”就是“服务”,是非物质化生产的价值创造,教育质量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

    “需求导向”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新指标包括:一、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二、办学水平要努力使职业教育与现实及未来生产需求相匹配。三、教育规模不仅是数量规模,更是结构性规模,如职业教育和培训对象的多元结构、多样层次的规模。四、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类的智慧,发挥人性,完善人,其目的是人,不是人力。“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五、市场需求导向,合理、科学、有效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六、系统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框架,包括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立德树人质量目标体系,系统培养、多样人才培养指导体系,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工作体系,需求导向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各级各类技能人才标准(国家资格框架体系)等。

(作者:马庆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6年8月2日

 

 

这几所高职院校凭什么获得世界大奖

近日,在巴西维多利亚市举行的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FCP2016年世界大会上,宣布了2016年度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卓越奖(以下简称“卓越奖”)获奖名单,我国高职在“应用研究与创新”“学生支持服务”“绿色学校”“学习与就业机会”“高等技术技能”“领导力发展”“创业精神与校企合作”7个奖项中共获得了213铜的好成绩。

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副主席、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率领20所高职院校代表团参会并领奖,在这次大会上,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宗瓦表示,2014年有两所中国高职院校获奖,这次时隔两年有6所院校获奖,“这是中国高职教育经验进一步得到世界认可的标志”。

回国后,6所高职院校虽然很低调地看待自己手中的奖牌,但其中获奖的原因以及对我国高职的启示,仍具有很大价值。

创新创业:改变刻板印象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的校园中有这样一座建筑,从空中俯视,其形状为一片晶莹剔透的叶子,叶面上整齐地排列着“叶脉”,这就是该校的新能源实训基地。“叶脉”其实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薄膜光伏发电技术,它和基地中的风力发电系统一同为室内空调、照明和实训教学供电。由于能够实现自动换气而不需要使用额外能源和通风设备,它也被称为“会呼吸的叶子”。

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利用这些设备初步掌握风机的结构、安装、运行、保养和维修等工作。基地中还建设了采用多晶硅光伏电池技术发电的光伏车棚,为电动汽车充电桩供电,并支持实训教学。

这座面积达800平方米的建筑,其中约500平方米用于实训教学,300平方米用于种植绿色植物。师生可以利用花房中的主控制器以及配备的高精度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传感器单元以及高速实时以太网通信技术,实现对花房室内温度、土壤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和室内光照等多变量的闭环控制。

该学院党委书记鲍风雨介绍,它不仅容纳了多个类别的实训室,支持多种实训教学。而且,最难得的是实训基地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控制对象,可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巧妙地解决了高职院校机电和电气专业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由于缺乏控制对象或控制对象过于简单所引起的问题。

2010年筹建高职院校的过程中,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就把绿色的概念融入了新校区的建设。“实训基地全是自己研发的,老师设计,带着学生干,很多实训的装置都是这么做出来的。”鲍风雨说。

凭借绿色、节能、环保的建设理念,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获得了2016年度卓越奖“绿色学校”项目的铜奖。“中国的发展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但是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绿色发展问题其实是有很大争议的。”鲍风雨说,“令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的是,在绿色学校这个项目里,除了加拿大的两所学校没有比过,其他学校都排在了后面。”

提及“创新”二字,国人似乎总有些底气不足,甚至被贴上了“创新乏力”“山寨大国”的标签,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却用实打实的成绩获得了认可。

20122016年连续5届的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创业创意大赛上,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获得一等奖97项,占全国一等奖总数的五分之一;截至20168月,学生申请专利共计525项,授权专利312项,其中发明专利121项;获得国家、省级以上表彰的近600名学生中,65%的学生有专利成果或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项。在校期间成功申报16项专利的高职“科创达人”云曙先,目前创办的公司2016年意向订单额已超过7000万元。

同时,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起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实践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这些成绩和举措使得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举夺得2016年度卓越奖“创业精神与校企合作”项目金奖。“这次参加应用研究与创新奖项评选的学校许多是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学院,比如银奖、铜奖都是加拿大的应用技术学院,我校能获得金奖,足以说明我国创新教育的成果突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学敏说。

给学生充分的尊重:教育理念获认同

每隔一段时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堂二楼都会举办一次时长达三四个小时的特殊早餐,学院院长孙兴洋坐在20名学生中间接受他们的建议甚至是“炮轰”。这是该学院每月举行一次的特殊“校长早餐会”。

每次会有20名学生通过随机选出来和孙兴洋谈论学习、工作、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孙兴洋常常鼓励同学们言辞激烈地“挑刺”,“你是代表了你的一帮同学来反映问题的,你是学校的主人”。

听取意见后,孙校长往往把相关问题的负责人找过来,“能不能解决,什么时候解决,或者对不能解决的原因进行说明。这样孩子们就认为,学校对我们很尊重”。

在孙兴洋看来,传统教育是以分数来评价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时,是属于不受重视的一群人,学生的自信心不够强,自主意识比较差。“没有自信,他们也很难对学校和自己产生认同,我们又要达到教育的效果,使他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那我想首先让他们认同,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设立了毕业生“校长奖章”,面向“知识学霸”“技能土豪”“文体明星”“社团精英”,每一届遴选出10名。学院“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也通过校学生会主席列席校长办公会、学生校长助理、班长论坛,以及征集学校发展“金点子奖”等一系列工作举措推行下去。

“这些人有很大的榜样作用,我认为这比光成绩考得好更有意义。”孙兴洋认为,“学校通过对职业教育认同,对孩子们认同,让孩子们收获好的态度,好的信心。出去以后用人单位一看,这个学校的学生不错,这样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也能逐步提高。”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覃川也有类似的看法,“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现状,学校的理念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或者说,帮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将来在社会上能够找到属于他们的位置。”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很艰难,加上制度设计没突破,学生受到包括社会、家长、文化的负面效应,让我们习惯于接受式的教育,习惯于‘你给我答案’。家长、老师保姆式的培育,使得一些学生缺少自立、缺少危机意识,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些特征,在我们一些90后、95后的孩子中出现过。”覃川分析道。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学教做”合一,把“学”放在最前面。覃川解释:“学,作为名词是学生,作为动词是学习,把它放在最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学院率先在全国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助理制”,建立大学生权益委员会,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校园管理。“他们站上讲台,角色也换了,成了学校主人,学校力图给学生创造可以当家做主的环境”。

“职业教育不能培养没有思想、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机器人,技能很高,但是没有这些素养,学生不会走得太远。所以我们的核心技能不仅包括一些硬技术,还包括软技术,比如沟通、协调、责任等都需要。”覃川说。

在世界职教院校联盟2016年大会会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分别获颁卓越奖“学生支持服务”项目金奖、铜奖,覃川代表中国获奖院校分享了成功经验。

中国高职教育丰富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内涵与形式

2015年年底,武汉地铁运营公司地铁3号线首批60名值班站长全部到岗。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批经过志愿报名和连续两次遴选,通过末位淘汰考核选拔出来的站长,全部毕业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地铁集团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缘分始于2002年,彼时武汉地铁刚刚开始建设,学院认为,专业设置不仅要贴近市场,更要超越市场,因此主动联系地铁集团询问地铁线开通后需要哪些专业人才,学院随之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的专业。“等到2004年武汉地铁1号线开通时,学院的毕业生已经可以做顶岗实习了。”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程时兴认为,在专业设置上,“我们不是考虑企业现在需要什么人才,而是企业将来需要什么人才”。

本次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大会上,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被授予卓越奖“学习与就业机会”项目铜奖。伴随着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也更多地走上了国际舞台。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获得“高等技术技能”银奖。

“中国职教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模式。”宗瓦介绍,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推动下,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让世界领略了中国现代职业学校的发展实力和风采,进而关注并重视中国职教的发展经验。

“得奖是很自然的,我们办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也是世界上很好的职业教育。”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说,“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对世界作出了独特贡献。”他认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职业特色、原创特色,是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的一种独特贡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丰富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形式。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61031

 


基于项目学习的“全人格”人才培养模式——

记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合作“胡格模式”试验班


2013年,常州科教城和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联合成立的“常州中德教育培训中心”在常州科教城揭牌成立。该中心与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就开展“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实验班”项目签约。德国巴符州“胡格模式”被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国内高职院校率先引入。

2014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2014级新生中随机挑选38名学生组建了第一期“胡格班”,实行“2.5+0.5”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院已招收两届共74名学生。2016年计划扩展到4个专业,7个班。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合作“胡格模式”是借鉴德国先进职教理念,集聚中德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在双方合作探索下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年来,学院中德合作的“胡格模式”,创新基于项目学习的“全人格”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未来发展方向的职教改革道路。首届“胡格”试验班学员深受“德国师傅”的好评,“在这群学生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专业的热爱与专注!”胡格这样评价学生。女生葛冬青谈到胡格试验班这么说道:“一开始得知自己被分在胡格班,心里是抵触的,甚至曾为了转专业,称自己有大型机械恐惧症。但上了几次课之后,一下子被这个专业的魅力‘迷’住了。没想到我一个女生,竟然会爱上机床,爱上挫削工件。”“胡格模式”给予教师全新的视角,跨界的平台,让他们不忘初心,超越自我。

学生“全人格”是如何培养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提升学生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上,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每个学生的出彩人生。

从一开始,“胡格模式”试验班的师生就改革的最终目标达成一致,“构建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项目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受教育者具有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并在团队条件下能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这个目标明确朴素,切合实际,要求却相当高。这是一种基于项目学习的“全人格”培养,不但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将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到课程和专业教学实践中。

“我们的大脑,能够记住我们所读到内容的10%,所听到内容的20%,所看到内容的30%,但是却能记住我们自己所做过事情的90%。”“胡格模式”的课堂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据“胡格模式”教师团队主任张江华介绍,试验班学生三年专业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三个循序渐进的项目。第一年将完全采用德方“手动冲压机”项目,基本涵盖了所有机械加工基础知识,后两年则是中德共同开发的“移动搬运机器人制造项目”、“小型机器设计与制造”项目。

无论是项目载体、课程设计、课堂组织都把理论和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和实施。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才能有利于学习者自我经验、知识体系的建构,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训指导教师黄新栋认为:“胡格教学打通了课程壁垒,一学期下来学生亲手完成实实在在的作品,成果可见,这才是‘理实一体’。”就“手动冲压机”项目,有零部件38个,涉及到加工方式4类,需要制作、检测、装配等7大步骤完成。该项目德方只提供给中方一套图纸,采用什么工艺加工,通过什么流程完成项目,这些都是师生共同探讨的结果。学生从组建团队分工协作,到看懂图纸明确流程,到统筹时间分步实施,再到各个细节的“精打细算”、“精雕细琢”,需要学生有计划地、有效地把控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倾听、如何沟通、如何协作等等。

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学生自主地、有计划地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用胡格教授的话说就是“能力是教不出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

传统课堂是如何颠覆的?

课堂的意义在于让学习有效发生,教育才会增值。在“胡格模式”试验班,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实质上是“阻碍学”的。教师必须终止“喋喋不休”的低效率的教学行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地。

“教学”变“陪伴”。“胡格”试验班的观察员尚德强老师认为,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好的师生关系、好的同学关系、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状态,学生的一个皱眉就可能向你传递着求助的信号,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一个咧嘴笑也许就在告诉你OK了,需要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变得丰富起来,“为什么?”、“怎么做?”、“分享”、“试一试”、“非常棒!”都成了高频词。课堂上,教师通过课堂活动创造机会,提高学生的出镜率和发声率,让更多的学生能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阐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不敢,不行的学生更要集团队之力帮助他。当然,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向教师请教问题或提出异疑。“胡格”班的课堂,师生关系得到了重构,“做有情有义的人,干有声有色的事,过有滋有味的日子。”、“我希望你们阳光如初,希望你们具有探索精神,不只是学习还有生活。”这些是一堂普通的班会课上老师们给学生的寄语,只言片语间流露的是兄长般的希冀和朋友般的祝福。

“教材”变“学材”。随着课堂角色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师用来“教”学生的“教材”也变成了“胡格”试验班因材施教的“学材”,教师在框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决定“学材”的形式。学材里更多的是由一系列的问题和任务组合而成,比如工作页,就是布置工作任务并引导学生做好项目实践准备,就“手动冲压机”项目,工作页就有350多份;引导文,用于拓展专业知识面;图纸,用于制作工件等等。学材是课堂实施中的“关键线索”,根据项目实施的进度,每套学材都有明确的主题。“学材”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以项目学习为载体,做好教学加减法,构建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师团队成员通过共同备课,反复演练,清晰地知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的任务是什么,我是第几个出场”,课堂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生活经验,“我们经常相互听课,汲取集体智慧”,任由每个教师奇思妙想。“学材”的背后凝聚了教师对学生水平的动态把控,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水平,已经成为教师课堂组织的有效载体,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工具。

“教知识”变“教方法”。“胡格”试验班的教学,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让学生们“有事做”,或独立学习,或两人、四人、八人,合作学习;卡片复习法、涂鸦学习海报、小制作……学习变得具有可视性;旋转木马谈话法,则让全班每两个人之间都有可能交流碰撞;扩展小组法,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接触新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堂组织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的行动性、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学习行动的合作性。“游戏多、活动多”这是胡格班学生对上课的集体印象,老师们常常搜罗和“改造”各种国内外新颖的教学游戏,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数学教师林毅曾经在自己的课堂上堆起了“棉花糖塔”,让学生在18分钟内,分别用意大利面、胶条、细绳“建塔”,而最后把棉花糖顺利放置于塔顶,哪个组的塔最高哪个组就获胜。小小的游戏中,学生们齐心协力,通过收集信息、分析条件,巧妙运用力学等知识讨论出最佳方案,进行决策和不断实践,最终达成目标,类似的游戏不胜枚举。

“寓教于乐”简单的四个字,让课堂重新焕发了活力,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学的简单,学的有效。这背后却是教师团队颠覆性的变革,混编团队带来的碰撞与磨合,教学设计反复模拟与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组合与应用,一次次考验着这支年轻的教师团队。他们闪烁着智慧,累并快乐着。

学习生态是如何打造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前,教育对象在变,学生需求在变,教学改革不得不变。“胡格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态,从根本上解决了学习驱动力的问题。

学习环境。“胡格”试验班教室采用了理论学习教室与实训场所毗邻的设计。教室告别了固定桌椅,有了可以随意组合的桌椅,学生们被分成若干人一组,每组学生围坐在课桌四周。教室里放置了多个张贴板,墙上挂有时钟,贴上了醒目的标语。“我们的教室和实训室是一体的,老师办公室和我们的教室一墙之隔,2年的学习时光都是在老师们的陪伴下度过的,每天除了睡觉吃饭,我们基本上都是泡在这里的。”2015级学生李明明说。试验班配备了8名专业课老师、3名非专业课教师,对于普通班,这里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更为密切。每位教师都佩戴着手表,经常用摇铃的提醒学生“时间到了”。水彩笔、荧光笔、卡片、剪刀、吸管……这些看似只有幼儿园小朋友喜爱的东西,却是学生上课的重要学具,因为老师们常说“成人都是个子高的孩子”。

学做一体。试验班的机械制图教师靳敏认为,“现在是‘体验为王’的时代,而我们的课堂也要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体验’之中。”为了让学生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他在班级中产生一名志愿者描述魔法盒内的物品,他看不到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只能通过触摸感知物品,其他同学根据他的描述尽可能准确地画出3D图形,期间不许提问题。其结果,学生们画的大相径庭,借此引出“机械制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图纸是最精确的语言,是设计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桥梁。试验班里,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中做、做中学,还原知识的鲜活性。基于项目学习的小组讨论、成果分享、项目竞赛、游戏活动以及实验实训,“做了再讲、讲了再做、边做边讲”,“老师鼓励我们犯错误。只有在错误的修正中,才能真正取得进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评价反馈。作为学习生态中的“重要闭环”,评价和反馈机制不可或缺。采用德国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建立服务于“全人格”培养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分别在入学前、一年后、二年后、三年后进行能力测试,将非专业能力评价纳入日常教学管理每个环节中。基于项目完成质量评价学生专业操作能力,辅以书面考试,注重学生查阅资料、手册的能力,评价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反馈机制分为课堂反馈和学期反馈。每一次课教师都留五分钟时间给学生,进行分小组的课堂评价,填写登记表当堂反馈或课后沟通。通过这种表格,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本次课的优缺点,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试验班组建后,教师团队成员每人负责3-5名学生,针对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68个星期后,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通过一对一的师生交谈,反馈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需提高哪里,帮助学生持续进步,过程评价和反馈每学期23次。

“现在我们制作一个工件的速度是普通班级学生的3倍,但我们更看重质量。”“可不要小看日常最熟悉的工具——游标卡尺,从同学们拿起尺子的动作,就知道你专业不专业,这是德国史蒂芬﹒怀特布艾希特老师第一课上就告诉同学的。”丁浩同学介绍说。对刀,数控专业术语,其准确性将直接影响零件的加工精度。“老师告诉我们要垫一张白纸看误差,确保准确无误。”“有一次胡格老师来授课,下课后我们放下工具,走出教室,胡格老师把我们叫了回来。他很严肃地强调,工具的摆放,体现你的职业素养”,丁浩回忆道,“工具归工具、量具归量具,习惯体现素养。”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2014级钱伟曾经是一位腼腆害羞的男生,每次老师找谈话,他都是低着头,用“是的”、“嗯”来回答。进入胡格班一段时间之后,在校园里,你能看见他老远就和老师打招呼,还主动约老师交流上课的想法,甚至在二年级的时候,就老师课堂组织,他还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有了量身定制的教学环境和课程体系,有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胡格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态。在这个良性生态下,教师团队“愈战愈勇”,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课堂更富有创造性,学生自主自信,教学评价体系日趋完善,教学各方相辅相成。据一项针对首届胡格试验班同学毕业后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37名同学中仅2位同学表示不确定,其余35名学生均明确表示希望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在教师团队看来,一切付出也收获了相当的回报。“有这样一个平台,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情。”“找回了刚做教师时的感觉,不忘初心,有了那种强烈的使命感了,也收获了职业成就感。”这些都是老师们的肺腑之言。

如今,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合作“胡格模式”试验班已经走过了两个年头,不久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5名学生自主设计研发了“酿酒堆料自动化系统”,突破了酿酒过程中“堆料”必须要靠人工来完成的技术瓶颈,该系统已申请发明专利,并被国内著名酒厂采用。这5名学生都是来自该校第一期“胡格班”。2016年,中国职业教育创新联盟下的“中德合作师资培训中心”落户学院。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部)

信息来源:常州信息    发布时间:2016113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为规范和加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助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能力,教育部于2016913日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近日,教育部财务司有关负责人就该《办法》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自2010年启动以来,建设情况如何?出台《办法》的背景是什么?

答: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自2010年正式启动建设以来,中央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近5.2亿元,拉动社会各界支持资金6亿元左右,形成了由7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包括8个子库)和1个学习平台构成的国家级资源库建设体系,覆盖了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等19个专业大类。迄今,共有745所(次)院校和1337个(次)行业企业参与;形成各类多媒体资源71余万条,资源总量达到15.8TB;注册学员达92万余人,累计访问量超过1.5亿人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补助资金,支持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实现《决定》提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的目标。此次出台该《办法》,既是资源库项目本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适应财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为此,教育部财务司会同职成司,从去年开始组织有关专家,就资源库建设资金管理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经商财政部,制定了这一管理办法。

问:《办法》制定所遵循的理念和原则是什么?核心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办法》践行了“简政放权,管放结合,优化服务”的理念,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专款专用、专账核算、注重绩效、问效问责”的原则,突出了绩效与预算并行,体现了制度的针对性、措施的有效性、管理的规范性。《办法》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经费管理职责更加清晰。明确了建设资金使用与管理的原则、分级管理职责以及保障规范运行措施,将原来由院校直接向教育部进行申报改为由各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统筹、推荐,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管理体系,并厘清了分级管理的职责。

二是政策支持范围更加明确。明确了优抚对象、也列出了“负面清单”。《办法》规定,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支柱产业的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对社会认可度低、支持财政支持力度小,项目单位管理落后以及近年来使用中央资金有违规现象的不予支持,体现了扶急扶优扶强的导向。

三是资金拨付方式更加科学。中央专项资金的分配与拨付方式由过去“两年建设,一次确定,一次拨付”变为现在的“两年建设,一次确定,逐年考核,适度调整,分年拨付”,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四是财务预算管理更加规范。主要体现在:明确了项目第一主持单位的主体责任;强化了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要求做到“三符合”,即“与项目建设需求相符合、与管理制度规定相符合、与财力支持力度相符合”;强调了预算约束的刚性;界定了经费开支的范围;规范了费用归集与核算方法。

五是绩效导向和任务驱动更加凸显。《办法》始终把事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绩效放在导向位置,强化绩效思维和理念,将绩效理念贯穿全程,以绩效思维推动工作、以绩效目标落实工作、以绩效方法分析工作、以绩效考核检验工作,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用一个章节的篇幅,全面、详细的对项目绩效管理进行了规定。

六是监督检查方式更加多元。《办法》要求内部控制要得力,外部监督要给力,信息公开要加力,信用管理要发力。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办法》对验收要求做了详尽的规定,要求项目终了,要聘请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项目进行全面的项目审计,实现了由单纯的资金使用审计转向对项目的全过程审计,突出审计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并探索建立覆盖项目第一主持单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评估(审)专家、中介机构、联合主持单位、参与建设单位等主体,涵盖项目建设全过程的信用记录制度

问:《办法》在预算管理方面有哪些规定?

答:在预算管理方面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责任主体。项目第一主持单位是预算编制和执行主体,对项目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和预算执行及结果负责。

二是体现了事业先行。要求预算安排要结合事业发展需要,强化项目排序,优先保障重点项目,体现突出重点原则。

三是强化了绩效管理。建立“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评价,结果有运用”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将绩效理念和要求融入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各环节。

四是建立了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内容更新到位、应用效果较好的资源库,以补助方式予以支持升级改进;对于预算执行进度缓慢、绩效不理想、财务管理较差的资源库项目,将停拨或核减资金。

问:《办法》在绩效管理方面有哪些规定?

答:《办法》高度重视绩效管理,要求立项设目标,绩效目标设定要合理、客观、可行,与资金投入相匹配;拨款带目标,资金下达的同时,下达绩效目标;过程扣目标,项目的执行紧扣设定的目标,第二次拨款时,与上年度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挂钩;验收查目标,项目实施完成后,要对主持单位申报时设定的各项绩效目标逐一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充分应用。

问:《办法》在资金使用方面有哪些限制性或禁止性规定?

答:《办法》明确建设资金主要用于调研论证、素材制作、企业案例收集制作、课程开发、特殊工具软件制作、应用推广等方面,并要求按照规定归集与核算。同时对建设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提出了限制性或禁止性规定。如“专家咨询”、“其他”等非直接支出从项目筹措资金中统筹安排,不得使用部本专项资金;用于专家咨询、调研论证的费用严格控制在项目预算总额的10%以内;严禁将建设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支付利息、缴纳罚款、对外投资、弥补其他建设资金缺口、赞助捐赠等,不得从建设资金中提取工作经费或管理经费,不得将升级改进奖励金用于人员福利性开支,不得将建设资金与其他经费混用,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问:能否介绍一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国家资源库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

答:按照“简政放权,管放结合,优化服务”的理念,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在强化地方统筹的作用上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教育部规划管理、省级统筹保障、院校自主实施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新模式。”资源库虽是国家级的项目,但项目的实施主体还是在各职业院校,业务的指导和管理还在各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因此,在项目的推荐、预算的审核、绩效目标的确定和监督评价等多方面都明确了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发挥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

 信息来源:教育部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7日


学院门户网站